苏祖祥修辞middot民俗midd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修辞·民俗·象征:诗意栖居的表里互证

(本文载于年第九期《师道》)

人们通常都希望自己所说的话能够被对方理解并接受,于是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话清楚明白,如果有可能的话就让自己的话美好生动,正如古人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辞藻、句子进行修饰,使之准确明白、美好生动的技巧就是修辞手法(辞格)。然而,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影响下,在“修辞立其诚”的泛道德主义目的论的支配下,修辞似乎成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代名词,于是人们只追求“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效果和目的,而完全忽视过程、方法。这种只重目的、忽视方法的思维方式最终占上风,竭力贬低方法成为一种潜意识,把重视方法和过程贬低为“奇巧淫技”“屠龙之技”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于是,修辞手法(辞格)似乎只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刁难学生的把戏,或者是学者在书斋里把玩的高头讲章,或者是论辩者进行辩论的一种技巧。在秉持“目的与方法同样重要”的观点看来,在追求“有思想的方法,有方法的思想”的论者眼里,辞格绝不只是教师、学者、论辩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说话者在无意识、潜意识、显意识状态下,努力习得、学得的一种技巧。语文课程就是要把这种习得技巧转变为学得技巧,使学习者运用这种技巧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追求,并认识到辞格绝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上,实际上已经成为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构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象征系统,建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语言特色的审美体系,形塑并教化着人们的思维、语言、习惯、行动。当工具性-工具论、工具理性、拜科学教大行其道的时候,当理性思维、理性逻辑并未建立却对诗性思维、诗性逻辑大加挞伐的时候,当生存意义、生活意义压倒存在意义的时候,讨论诗性思维、艺术逻辑,思考审美意义,建构审美课程,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是立足于应试做题所制定的标准答案,也不是满足于寻章摘句式的空泛学问,更不是娱乐八卦式的牵强附会,而是致力于搭建人文科学与文学艺术之间的桥梁,以此作为寻找存在意义、通向精神家园的路径。循着这个路径,以课本为依托,高举诗性思维、艺术逻辑的大纛,向风俗习惯、日常生活、审美情趣、诗意栖居的领域拓展,是审美教育的必由之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2课《祝福》(鲁迅):“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这里所选的段落是“我”与鲁四老爷家的短工的一段对话。短工回答“我”的问题时,用“老了”描述祥林嫂去世的消息,而“我”直接用“死”来指称祥林嫂的离世。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里短工用“老了”回答,是出于什么心理和习惯?而“我”则是直接说“死”这个词,体现出人物怎样的不同心理?有可能的话,能不能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短工出于避开不吉利说法的心理,因为这个时候马上要过年了,过年不能说死啊,表明他说话有不少禁忌,存在迷信思想。生:而“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没有什么迷信思想,于是直接说“死”这个词。生:是不是用了避讳的修辞手法?师:前面的说法,我蛮赞同。但这是不是避讳?避讳是不是修辞手法?知道哪些说法是运用了避讳的手法?生:避讳是一种习惯,不是修辞格吧?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师:这里是讳饰的修辞格,也可以说是避讳的修辞格。我把百度百科的解释告诉大家: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同样是死亡,大家回忆一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怎么说的?生: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师:重点词语是?生:“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师:结合讳饰的解释里提到的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看看两种不同说法的区别是?生:“老了”是回避掩盖,师: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生:“停止思想”是装饰美化,师: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师:历史上讳饰或避讳的情况很多:姮娥改称嫦娥(避汉文帝刘恒的讳),秀才改称茂才(避汉光武帝刘秀的讳),民改称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玄改称元(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以致于避讳成为历史考证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师:我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搜集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说法运用了讳饰的辞格,并说说这些说法背后的心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运用讳饰手法的说法,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上厕所:上卫生间,上洗手间。避开污秽、不洁的说法,体现出人们追求高雅的想法。蛇皮袋子:赚皮袋子。猪舌头:猪赚头。“蛇”“舌”与“折(she)本”的“折”同音,生意人竭力要避开折本、想法赚钱,于是用一个反义词代替。体现出人们祈求美好的心理。(师:其实这里还运用了另一种手法,谐音双关。稍后进一步讨论。)猪耳朵:顺风。“耳朵”之“耳”,在本地方言中与“惹事”之“惹”同音。卖猪耳朵的生意人肯定不想惹是生非,于是反转一下,成为一路顺风的“顺风”。蚕屎:蚕沙。小朋友喂蚕宝宝,也避开污秽的词语,于是用蚕沙称呼蚕屎。饺子破口:挣(睁)了。饺子向来有吉祥的意味,煮熟的饺子如果破开、裂了一个口子,人们就说饺子睁开眼了,转化为“挣钱”之“挣”,图个吉利。黑鱼:财鱼。本地所称的黑鱼,学名叫乌鳢,生命力特别强旺。因为黑色意味着不吉利,于是改称财鱼,就有了恭喜发财的吉祥意思了。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师:在诗歌世界和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特别喜欢一种修辞手法,这首《竹枝词》里就有,这就是?生:双关。师:请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里的双关手法。生:字面上说的是“天晴”之“晴”,实际上说的是“感情”之“情”,这种微妙的情感在似有似无之间。运用双关手法,把少女听到情郎歌声之后的迷惑、眷恋和希望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师:我来说一下百度百科上的双关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上面“晴”是哪一类双关?生:谐音双关。师:还举两个谐音双关的例子。生:春蚕到死丝方尽,“丝”谐音“思念”之“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留念”之“留”。师:举两个语义双关的例子。生:《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暴风雨”既指大自然的一种气候,又指革命形势的一种状况。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道路,又指人生之路。师:我再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说法运用了双关的辞格?这些说法反应什么心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运用双关修辞手法的说法,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人们在选手机号、汽车牌照号的时候,特别钟爱6、8、9这三个数字,因为这三个数字谐音六六大顺、发财发家、长长久久。通常都想避开4这个数字,因为4谐音“事”“死”。老一辈的人说,结婚用的家具不要用楝树、桑树打造,因为楝树的籽是苦的,谐音苦恋;桑树谐音伤心(本地方音sang、shang不分)。给别人送礼物不要送挂钟之类,谐音“送终”,很不吉利。给新婚夫妻送祝福,准备四样吉祥食物——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向老人表达祝福,送一幅画有蝙蝠、白鹿、桃子的画,寓意为福禄寿。蝙蝠、白鹿谐音福禄,桃子是高寿的象征,是语义双关。师:同学们搜集的这些材料很好。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蕴含着怎样的民族心理?生: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积极而强烈的心理暗示,趋吉避凶的心理期待,趋利避害的现实考虑。师:总结得不错。我也来归纳一下:这些习惯做法,既有出于现实考量的功利目的,又有心理抚慰的精神追求。这是把生活逻辑与诗性逻辑整合起来的一种选择,是在现实世界中追求世俗幸福与在美学意义上追求精神存在的统一。虽然有观点认为,汉语文明缺乏终极追求,以对此在世界的诗性逍遥代替对彼岸世界的精神拯救,但也不能因此否认世俗生活的意义。关于禁忌的民族心理,我还做一下分析。“对自然状态中死亡的恐惧和自我保存的需要”(刘军宁语)有二种演变的可能:一种是禁忌重重,陷入蒙昧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一种是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可预知的事物越来越少,禁忌会相应地越来越少(值得一说的是,必要的禁忌肯定是必须保留的,比如近亲结婚、羞恶观念等等),真相则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从而制定出愈益清晰化、确定化、透明化的规则,并从此走向文明、秩序。禁忌观念始于原始社会,是指禁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对此所持的忌讳观念。某些特定事物或被视为神圣,或被视为不洁,只有具备特赋灵力的巫师或祭司才能接触并处理,擅自或偶然触及的普通人必触犯神怒而罹祸,甚至祸延氏族。“禁忌体系有着使人的生活成为最终不堪承受的重负的危险;人的全部生存,不管是物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种体系的持续的压制下闷得透不过气来。”(卡西尔《人论》)随着人类意识的日益丰富和逐步完善,文明成果由少到多,文明的火炬越烧越旺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理性逐渐取代疯狂,知识逐渐取代蒙昧,原先被神化、圣化的人、事、物越来越被人们认清其真实面目,禁忌也会变得越来越少。师:不妨这样理解,人类一方面用理性逻辑的方式给这个世界命名,并进行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又用艺术逻辑的方式给这个世界命名,并进行审美的解释。因此我们的世界又是一个诗性(在西方美学体系里,诗性就是艺术的代名词)的世界,这个诗性世界被一个庞大的象征体系所覆盖。先请大家回顾一下,哪些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生: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师:不错。简单分析一下《海燕》的象征手法。生: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暴风雨象征革命形势,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师:接着,我想问同学们,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是?生:象征就是比喻吧?生:象征就是一个大的比喻?师:的确可以把象征理解为一个大的比喻,因为比喻是修辞之母。但是,比喻与象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学教材体系里,比喻是修辞格,象征是表现手法;比喻是对词语和句子进行修饰,通过打比方使意思更加明白清楚,象征是对全文的修饰和美化,运用具体形象来表征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这里分析一下企鹅的形象。在高尔基眼里,企鹅是胆小怯弱的不革命者,但是腾讯公司的QQ标志——企鹅形象却招人喜爱。类似的现象还有哪些?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是新娘子年轻貌美的象征;轻薄桃花逐水流——桃花是随波逐流的势利小人的象征。师:这说明什么?生:同一个事物的象征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不同时代会有不同意义。师:比如狗,在英语里是忠诚可爱的形象,在汉语里则是狗仗人势、人模狗样等负面形象。甚至像老鼠,一向是不招人待见的,但《猫和老鼠》里的老鼠杰瑞却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可爱形象。之所以会有上述情况出现,根本原因是,语言本来有暧昧、多义的特点,特别是诗性语言尤其喜欢追求多义、丰富的效果,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看上去,艺术内部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更不要谈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矛盾了。但人们还是须臾不可离开艺术,还是习惯用艺术思维来理解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那么,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区别是?生:理性思维试图用定性、定量的方式,准确描述这个世界;诗性思维试图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并描述这个世界。师:一种学说,一个学科,总是试图创造本学科的一套话语系统,在对世界进行自定义之后,加以解释。但是,“美”是每一套话语体系都十分青睐的重要元素。“美”贯穿在人性之维——感性、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的每一个维度中:“美”是感性的起点和终点,是知性、理性的参照坐标(数学是一门美的学科,公式定律最好具有美的形式),是品德(美德)的衡量标准,是判断灵性是否充满灵动之美的依据,是“神看着是好的”(《圣经·创世纪》)的美好标准。“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仅仅是诗人的愿望,对世界进行命名也是很多人内心的隐秘愿望。象征其实就是人们对世界进行再定义的一种方式。“我们借助言语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借助言语毫不费劲地获得了世上的所有财富。只有飘荡在我们头上的不可见的事物才不会受言语之召而降临到我们的心灵里来。”(茨维坦·托罗多夫《象征理论》)师:人们对美的需求,有时候甚至大过对现实利益的需求。请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一点。生:牛仔裤的破洞,T恤的吊带,公司的logo,花费巨资进行美容,这些现象都能说明这一点。师:年代、年代,人们节衣缩食都要买一台电视机,也表明人们对美的需求大于对吃饭穿衣的需求。对美的需求不是丰衣足食时代的专利,也是物资匮乏时代的人们的天然权利。艺术家驰骋想象,进行大胆的虚构,以求表达人们内心隐秘的想法。因此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出现的人物、场景,看上去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却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生:《猫和老鼠》里的杰瑞。生:《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生:《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等待戈多》里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师:看来虚构并不是虚妄荒谬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却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种折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地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而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做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个目的,然后才给人起名字;至于‘个别的事’则是指亚尔西巴德(雅典政治家、军事家。引者注)所做的事或所遭遇的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历史是事实层面上的存在,是确实发生过的个别的事,但却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诗歌(艺术)则是对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可能性的事或人进行描述,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呈现。因此,看上去确凿无疑的事实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像成语所说:“人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如俗语所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人的身体虽然在这里,或者虽然做着某件事,但却意不在此,心不在焉,这种状况就是事实不是真实的最好例证。看上去荒诞不经的人物或事情,却是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如实描摹,比如孙悟空不受约束、本领高强,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愿望的真实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美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人们内心永远充满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美和艺术才能引导人类走出蒙昧,成为人们永远的需求。苏祖祥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ha864.com/cqzl/9766.html